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有過將羊毛衣洗到縮水,或不小心丟進烘乾機裡的經驗。縮水後的羊毛衣,不僅尺寸小一號,也變得比較硬了。這正是羊毛氈化的過程…… 原來縮水的毛衣就是羊毛氈呀?沒錯,大致如此!羊毛氈的製作原理是利用加壓的原理,讓一根根細而彎曲的羊毛纖維糾結在一起而變小、變扎實,之後就可以視需求隨意塑形了。 羊毛纖維在高倍顯微鏡下可看出有無數的鱗片組織,這些鱗片組織在遇水加壓時會張開,而不斷的加壓、加水後其鈎狀物會緊密地糾合,纏繞在一起,而形成了堅固的氈化物,就稱為「羊毛氈」。
羊毛氈是目前人類歷史記載中最古老的織品形式。
它不需要透過紡織或針織等方式加工處理,完全利用羊毛纖維的特性以加熱、潤滑、壓縮等方式,讓纖維自然纏結產生所謂氈化現象後所成的織品,完全一體成形,相當特別。
羊毛氈最早的歷史紀錄可以回溯到至少西元前6500年,於土耳其的一處遺址所發現的。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層中則找到了已高度發展的羊毛氈手工藝品,時間則可追溯到約西元六世紀。其實,關於羊毛氈起緣的傳說,許多不同的文化系統中都曾出現,如基督教系統裡的聖人傳說、蘇美人的神話,或是一般人最熟知的聖經故事–「諾亞方舟」裡也提及了羊毛氈的起源。
在近代歷史中,斯堪地納維亞人以及俄國人都使用羊毛氈製作厚靴子,除了看重它的保暖性外,完全防水的功能也是他們選擇羊毛氈材質的主因。亞洲的游牧民族如蒙古人以及中亞的哈薩克、吉爾吉斯等均以製作羊毛氈與使用羊毛氈的歷史聞名,最常用來做地毯、鞋子、衣服等。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們居住的羊毛氈帳篷(氈房)–防水、隔音、堅韌、可摺疊攜帶到處移動的房子!
文字轉自 羊毛氈手創館。 作品:飛力普遇見飛爾特 《Filp VS Felt》